服务热线:400-123-4567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公司新闻

园林绿化彩绘公园里的深圳 擘画绿色生态画卷TB体育

时间:2022-10-28 03:35:12 文章作者:小编 点击:

  TB体育“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,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。”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,把园林绿化建设摆在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,将它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。

  十年来,深圳园林绿化领跑国内城市,“公园里的深圳”成为城市新样态。当前,深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公园城市,擘画蓝绿交融生态画卷,构筑诗意栖居幸福家园。全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提升品质,城市环境魅力日趋增强,山海连城蓝图正在变成现实。

  2012年,深圳公园数量为841个。十年间,公园数量年年攀升,平均以每年新建39个的速度快速增长。到2019年,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,提前一年实现“千园之城”建设目标;到2021年底,全市公园总数达1238个,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%。一个个公园像一颗颗绿色明珠,构成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,铺就了深圳宜居宜业宜游的最美底色。

  深圳市政府连续多年把公园建设列入年度重点民生实事,制定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,确保公园建设持续、高效推进。

  近年来,深圳创新公园建设机制、转变投资理念,引入国际竞赛机制、代建制,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团队参与公园设计与建设,让公园设计更艺术、多元、有趣。十年间,相继建成开放了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、香蜜公园、人才公园、大沙河生态长廊等一大批高品质、国际范且各具特色的综合公园。其中,多个公园项目荣获国际大奖。这些公园无论是景观颜值,还是功能配套,都不断刷新市民对公园的期待。

  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,原特区外落后状态被彻底改变,公园数量和品质差距大幅缩小,一些精品公园改变区域形象,成为城区地标和名片。如宝安区滨海文化公园、龙岗区雪竹径公园、龙华区北站中心公园、坪山区儿童公园、光明区虹桥公园等。

  从建设“城市公园”到建设“公园城市”,不只是文字顺序的简单调整,而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。深圳部门将公园与街区进行融合设计,使公园空间持续融入城市界面,以前“在城市里寻找公园”,如今“在公园里遇见城市”。

  莲花山公园、荔枝公园、中心公园等拆除了原来临街的老旧围栏和绿篱,重新衔接了公园内外的交通,使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自然地融为一体;福田园岭片区等打开封闭绿地,建成上步绿廊公园带,让公园与街道相融;连接莲花山公园、笔架山公园的空中廊桥贯通,公园互连互通;越来越多的公园巴士,线路连通公园、社区、商圈,与城市交织融合。

  按照建设“生态型、生活型、复合型”公园要求,深圳部门紧盯薄弱环节,拓宽思路,从出行服务到体育休闲,从公园消费到应急救援等方面,不断完善提升服务设施,打造更人性多元和更有温度的公园,满足“全龄段”市民畅玩的需求。

  市属公园已安装75台急救设备AED、建有55个母婴室;8家公园实现线上一键预约停车;引进大型餐饮服务连锁品牌进驻深圳湾等公园;在莲花山公园等公园试点推出周末消费市集;全市公园设置58个帐篷区、建有30余处智能健身房;23家市属公园施行综合管理服务,在集约化、规模化、智能化、精细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  在疫情防控中,推广应用人流量热力图系统、智能测温头盔等,智能感知公园人员密度、加大检测速度,做好人员疏导等工作,减少疫情传播风险。

  2012年7月14日,深圳全市绿化工作会议召开,这是特区建立以来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绿化工作会议。结合新一轮绿化广东提升大行动,全市开展绿化提升行动。到2015年,全市累计提升或新建改造道路绿化300多条,对100多个重点片区、节点进行绿化提升。

  为了持续保护好城市的绿色生态基底,市部门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全面加强树木保护管理,严禁砍伐古树名木,原则上也不得迁移古树名木;对大树老树,特别是对榕树等岭南特色树木从严管理。对涉及古树名木、大树老树等的项目需报市政府审定,经市政府审定同意后方可按法定程序审批。所有项目都组织进行现场勘查、专家评估等,尽量减少树木迁移砍伐。同时,建立树木资源管理系统,将全市公园、道路绿地和小区树木纳入“一张图”管理,为主要树木建立“身份证”。目前,全市共录入道路绿地树木154万余株,小区绿地树木107万余株,公园树木23万余株。

  在全市推广种植开花乔灌木,以规模化的花卉种植和高标准的景观设计,将园林花景融入到公园、道路、街区等城市空间。近年来,全市新增种植了宫粉紫荆、黄花风铃木、美丽异木棉等开花乔木及一大批簕杜鹃、小叶紫薇等花灌木,共建成花景道路181条,花漾街区306个,街心花园444个,形成四季有花开、季季花不同景观。市民纷纷赞叹:“看花何须远行,深圳已成花海”。

  同时,在重要节点、道路交会处建成500多个花园路口,既提升了城市街景,又提高了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,让市民感受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之美。其中深南大道中间带以一系列优雅、简洁大方的造型花境、花坛,营造了令人震撼的“锦绣深圳”“凤凰飞羽”花景,使这条深圳的迎宾大道更大气、更雅致。

  深圳一直不断探索资源紧约束下立体绿化提升新路径,向屋顶、墙体、立交桥、人行天桥等空间“借地”,持续通过资金补贴、技术指引,使绿地从平面走向立体,进一步增添城市绿量。2016年10月实施的《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》新增立体绿化章节,对新建公共建筑、高架桥等设施强制实施立体绿化。自2016年起至2021年底,全市建成立体绿化面积约480万平方米。例如,在立交桥、人行天桥上共种植数万盆簕杜鹃等开花灌木,打造了罗湖笋岗立交、北环香蜜湖立交等一批凌空风景线公里绿道通山达海 展现山海连城“魅力深圳”

  到2021年底,全市绿道总里程达到2843公里,绿道覆盖密度全省第一。这一条条“绿色丝带”纵横交错,串连起山、林、城、湖、海、河,为城市构筑一康充满活力的绿色网络。十年间,除了绿道里程持续增长,精品绿道品质大幅提高。建成罗湖淘金山绿道、盐田滨海绿道、光明马拉松山湖绿道等一批精品绿道,展现城市历史文化、自然生态、山海景观。推出“深i绿道” 小程序,既展示深圳绿道资源,又提供强大服务功能。

  2022年,市部门推出《深圳市绿道网(多层次户外休闲步道)专项规划(2021-2035年)》,统筹推进各类人工及自然线性空间建设,实现“多道融合”,构建蓝绿交织的全域绿道网,加快实现“万里鹏城”绿道建设目标,让深圳成为更具获得感的“绿道上的公园城市”。

  远足径郊野径建设是深圳打造公园城市,实施山海连城计划的重要一环。其采用手作步道方式建设,尽量保持路面原生态,保留山林原有特色,施作过程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使步道与周围环境达到最高程度的融合,达到“自然无痕”的效果。

  2017年,市部门启动了远足径郊野径建设,完成梅林山-大鹏半岛200公里远足径建设,打造国内首条远足径。2019年,高标准建成梅林山公园郊野径示范段。2020年,建成串联塘朗山、梅林山、银湖山的中部郊野径。到2021年底郊野径远足径已达471公里。这些郊野径开放后,吸引了许多热爱自然、崇尚户外活动的市民开启全新的“公园城市”之旅。2022年,市部门开展远足径郊野径专项规划研究,打造山海连城的全球知名徒步路线。

  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,深圳保留了大量的绿色生态空间,形成了半城半绿、山海相依的独特山水格局。2022年,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先行示范区、粤港澳大湾区“双区”建设历史机遇,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,实施“山海连城”计划,制定《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(2022-2024年)》,将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海湾、山体、河流、大型绿地等系统连接和生态保育,打造“一脊”“一带”“二十廊”魅力生态骨架,到2035年,全面建成“山、海、城、园”有机融合、全民共享共惠、充满活力的全域公园城市。

  目前,三年行动计划的近期建设项目库已建成,包含了建设公园群、打造山水廊道等项目类型,让市民走得进山、亲得近水、赏得了城。

  2015年,深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,专门成立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,高标准编制了《深圳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》,绘就了我市森林城市发展蓝图。先后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、绿化景观提升、绿色生态水网、特色主题公园、森林小镇等52项重点工程建设。

  经过三年努力,全市40项指标达到或超过《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》要求。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,大力推进林相改造,山地森林自然性和城区绿地功能性显著提升;积极实施生态修复,建成19条475公里生态景观林带,新建塘朗山-梅林山-银湖山区域绿地等首批5条生态廊道,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生态安全屏障;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保护区,在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共4个,其中国家级1个,自然保护区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超过11%,位列全省第一。

  2018年10月,深圳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“国家森林城市”称号。在森林中呼吸,在公园中游憩,在海风中沉醉,在自然中学习,成为深圳市民拥有的绿色“民生福祉”。

  2017年,深圳成功举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。国际植物学大会是全球植物科学领域水平最高、影响最大的国际会议。这是大会创办百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。会前,国家主席习向大会发来贺信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。本届大会规模空前,创历届之最。大会发布的《植物科学:深圳宣言》成为指导植物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,永久设立“深圳国际植物科学奖”。大会的成功举办,有力推动人类社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,提升中国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中承担的关键角色,加速深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。

  深圳公园文化季始于2006年,已连续举办17年,成为“深圳市民的节日”。十年来,公园文化季不断丰富活动内容,举办规模逐年扩大,参与人数越来越多,品牌效应日益彰显,形成了莲花山草地音乐节、深圳湾音乐会、深圳森林音乐会、自然教育嘉年华等一批高品质的经典品牌活动,备受市民好评。2021年首次实现跨年活动,全市45个公园(绿道)联动,形成公园花展、文创市集、经典音乐、体育竞技、自然教育、艺术展演、群艺活动等7大类公园文化活动,为市民游客献上400余场精彩活动。

  市部门每年举办人民公园月季花展、洪湖公园荷花展、莲花山公园簕杜鹃花展和东湖公园菊花展等,年年出新样,市民群众惊喜连连。这些花展过去以公园为单位办展,2019年莲花山公园簕杜鹃花展首次尝试改变办展方式,形成以簕杜鹃为主的大型综合性花展,集游赏玩乐为一体。此后,其他花展举办时,均创新办展形式,一年比一年更有创意、更有影响力。特别是2019年开启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,将深圳花展的办展水平和影响力推向新高度。至2022年已举办3届,构筑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园林园艺交流盛会,为提升深圳城市环境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。此外,重启市级迎春花市,延续市民“逛花市·购年花”喜迎春节的年俗。

  近年来全市公园(绿道)全力推进书香型公园建设,打造了丰富多样、风格各异的公园休闲阅读空间,丰富市民文化生活,提升公园服务品质和公园文化品位。截至2022年7月,全市公园书吧、阅读角总数近70处,其中深圳湾公园白鹭坡书吧、洪湖公园“荷美空间”书吧、中心公园“风雨轩”书吧,成为市民热门打卡点。

  “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,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。”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,把园林绿化建设摆在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,将它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。

  十年来,深圳园林绿化领跑国内城市,“公园里的深圳”成为城市新样态。当前,深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公园城市,擘画蓝绿交融生态画卷,构筑诗意栖居幸福家园。全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提升品质,城市环境魅力日趋增强,山海连城蓝图正在变成现实。

  2012年,深圳公园数量为841个。十年间,公园数量年年攀升,平均以每年新建39个的速度快速增长。到2019年,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,提前一年实现“千园之城”建设目标;到2021年底,全市公园总数达1238个,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%。一个个公园像一颗颗绿色明珠,构成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,铺就了深圳宜居宜业宜游的最美底色。

  深圳市政府连续多年把公园建设列入年度重点民生实事,制定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,确保公园建设持续、高效推进。

  近年来,深圳创新公园建设机制、转变投资理念,引入国际竞赛机制、代建制,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团队参与公园设计与建设,让公园设计更艺术、多元、有趣。十年间,相继建成开放了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、香蜜公园、人才公园、大沙河生态长廊等一大批高品质、国际范且各具特色的综合公园。其中,多个公园项目荣获国际大奖。这些公园无论是景观颜值,还是功能配套,都不断刷新市民对公园的期待。

  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,原特区外落后状态被彻底改变,公园数量和品质差距大幅缩小,一些精品公园改变区域形象,成为城区地标和名片。如宝安区滨海文化公园、龙岗区雪竹径公园、龙华区北站中心公园、坪山区儿童公园、光明区虹桥公园等。

  从建设“城市公园”到建设“公园城市”,不只是文字顺序的简单调整,而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。深圳部门将公园与街区进行融合设计,使公园空间持续融入城市界面,以前“在城市里寻找公园”,如今“在公园里遇见城市”。

  莲花山公园、荔枝公园、中心公园等拆除了原来临街的老旧围栏和绿篱,重新衔接了公园内外的交通,使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自然地融为一体;福田园岭片区等打开封闭绿地,建成上步绿廊公园带,让公园与街道相融;连接莲花山公园、笔架山公园的空中廊桥贯通,公园互连互通;越来越多的公园巴士,线路连通公园、社区、商圈,与城市交织融合。

  按照建设“生态型、生活型、复合型”公园要求,深圳部门紧盯薄弱环节,拓宽思路,从出行服务到体育休闲,从公园消费到应急救援等方面,不断完善提升服务设施,打造更人性多元和更有温度的公园,满足“全龄段”市民畅玩的需求。

  市属公园已安装75台急救设备AED、建有55个母婴室;8家公园实现线上一键预约停车;引进大型餐饮服务连锁品牌进驻深圳湾等公园;在莲花山公园等公园试点推出周末消费市集;全市公园设置58个帐篷区、建有30余处智能健身房;23家市属公园施行综合管理服务,在集约化、规模化、智能化、精细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  在疫情防控中,推广应用人流量热力图系统、智能测温头盔等,智能感知公园人员密度、加大检测速度,做好人员疏导等工作,减少疫情传播风险。

  2012年7月14日,深圳全市绿化工作会议召开,这是特区建立以来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绿化工作会议。结合新一轮绿化广东提升大行动,全市开展绿化提升行动。到2015年,全市累计提升或新建改造道路绿化300多条,对100多个重点片区、节点进行绿化提升。

  为了持续保护好城市的绿色生态基底,市部门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全面加强树木保护管理,严禁砍伐古树名木,原则上也不得迁移古树名木;对大树老树,特别是对榕树等岭南特色树木从严管理。对涉及古树名木、大树老树等的项目需报市政府审定,经市政府审定同意后方可按法定程序审批。所有项目都组织进行现场勘查、专家评估等,尽量减少树木迁移砍伐。同时,建立树木资源管理系统,将全市公园、道路绿地和小区树木纳入“一张图”管理,为主要树木建立“身份证”。目前,全市共录入道路绿地树木154万余株,小区绿地树木107万余株,公园树木23万余株。

  在全市推广种植开花乔灌木,以规模化的花卉种植和高标准的景观设计,将园林花景融入到公园、道路、街区等城市空间。近年来,全市新增种植了宫粉紫荆、黄花风铃木、美丽异木棉等开花乔木及一大批簕杜鹃、小叶紫薇等花灌木,共建成花景道路181条,花漾街区306个,街心花园444个,形成四季有花开、季季花不同景观。市民纷纷赞叹:“看花何须远行,深圳已成花海”。

  同时,在重要节点、道路交会处建成500多个花园路口,既提升了城市街景,又提高了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,让市民感受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之美。其中深南大道中间带以一系列优雅、简洁大方的造型花境、花坛,营造了令人震撼的“锦绣深圳”“凤凰飞羽”花景,使这条深圳的迎宾大道更大气、更雅致。

  深圳一直不断探索资源紧约束下立体绿化提升新路径,向屋顶、墙体、立交桥、人行天桥等空间“借地”,持续通过资金补贴、技术指引,使绿地从平面走向立体,进一步增添城市绿量。2016年10月实施的《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》新增立体绿化章节,对新建公共建筑、高架桥等设施强制实施立体绿化。自2016年起至2021年底,全市建成立体绿化面积约480万平方米。例如,在立交桥、人行天桥上共种植数万盆簕杜鹃等开花灌木,打造了罗湖笋岗立交、北环香蜜湖立交等一批凌空风景线公里绿道通山达海 展现山海连城“魅力深圳”

  到2021年底,全市绿道总里程达到2843公里,绿道覆盖密度全省第一。这一条条“绿色丝带”纵横交错,串连起山、林、城、湖、海、河,为城市构筑一康充满活力的绿色网络。十年间,除了绿道里程持续增长,精品绿道品质大幅提高。建成罗湖淘金山绿道、盐田滨海绿道、光明马拉松山湖绿道等一批精品绿道,展现城市历史文化、自然生态、山海景观。推出“深i绿道” 小程序,既展示深圳绿道资源,又提供强大服务功能。

  2022年,市部门推出《深圳市绿道网(多层次户外休闲步道)专项规划(2021-2035年)》,统筹推进各类人工及自然线性空间建设,实现“多道融合”,构建蓝绿交织的全域绿道网,加快实现“万里鹏城”绿道建设目标,让深圳成为更具获得感的“绿道上的公园城市”。

  远足径郊野径建设是深圳打造公园城市,实施山海连城计划的重要一环。其采用手作步道方式建设,尽量保持路面原生态,保留山林原有特色,施作过程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使步道与周围环境达到最高程度的融合,达到“自然无痕”的效果。

  2017年,市部门启动了远足径郊野径建设,完成梅林山-大鹏半岛200公里远足径建设,打造国内首条远足径。2019年,高标准建成梅林山公园郊野径示范段。2020年,建成串联塘朗山、梅林山、银湖山的中部郊野径。到2021年底郊野径远足径已达471公里。这些郊野径开放后,吸引了许多热爱自然、崇尚户外活动的市民开启全新的“公园城市”之旅。2022年,市部门开展远足径郊野径专项规划研究,打造山海连城的全球知名徒步路线。

  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,深圳保留了大量的绿色生态空间,形成了半城半绿、山海相依的独特山水格局。2022年,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先行示范区、粤港澳大湾区“双区”建设历史机遇,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,实施“山海连城”计划,制定《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(2022-2024年)》,将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海湾、山体、河流、大型绿地等系统连接和生态保育,打造“一脊”“一带”“二十廊”魅力生态骨架,到2035年,全面建成“山、海、城、园”有机融合、全民共享共惠、充满活力的全域公园城市。

  目前,三年行动计划的近期建设项目库已建成,包含了建设公园群、打造山水廊道等项目类型,让市民走得进山、亲得近水、赏得了城。

  2015年,深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,专门成立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,高标准编制了《深圳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》,绘就了我市森林城市发展蓝图。先后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、绿化景观提升、绿色生态水网、特色主题公园、森林小镇等52项重点工程建设。

  经过三年努力,全市40项指标达到或超过《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》要求。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,大力推进林相改造,山地森林自然性和城区绿地功能性显著提升;积极实施生态修复,建成19条475公里生态景观林带,新建塘朗山-梅林山-银湖山区域绿地等首批5条生态廊道,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生态安全屏障;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保护区,在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共4个,其中国家级1个,自然保护区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超过11%,位列全省第一。

  2018年10月,深圳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“国家森林城市”称号。在森林中呼吸,在公园中游憩,在海风中沉醉,在自然中学习,成为深圳市民拥有的绿色“民生福祉”。

  2017年,深圳成功举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。国际植物学大会是全球植物科学领域水平最高、影响最大的国际会议。这是大会创办百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。会前,国家主席习向大会发来贺信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。本届大会规模空前,创历届之最。大会发布的《植物科学:深圳宣言》成为指导植物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,永久设立“深圳国际植物科学奖”。大会的成功举办,有力推动人类社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,提升中国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中承担的关键角色,加速深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。

  深圳公园文化季始于2006年,已连续举办17年,成为“深圳市民的节日”。十年来,公园文化季不断丰富活动内容,举办规模逐年扩大,参与人数越来越多,品牌效应日益彰显,形成了莲花山草地音乐节、深圳湾音乐会、深圳森林音乐会、自然教育嘉年华等一批高品质的经典品牌活动,备受市民好评。2021年首次实现跨年活动,全市45个公园(绿道)联动,形成公园花展、文创市集、经典音乐、体育竞技、自然教育、艺术展演、群艺活动等7大类公园文化活动,为市民游客献上400余场精彩活动。

  市部门每年举办人民公园月季花展、洪湖公园荷花展、莲花山公园簕杜鹃花展和东湖公园菊花展等,年年出新样,市民群众惊喜连连。这些花展过去以公园为单位办展,2019年莲花山公园簕杜鹃花展首次尝试改变办展方式,形成以簕杜鹃为主的大型综合性花展,集游赏玩乐为一体。此后,其他花展举办时,均创新办展形式,一年比一年更有创意、更有影响力。特别是2019年开启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,将深圳花展的办展水平和影响力推向新高度。至2022年已举办3届,构筑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园林园艺交流盛会,为提升深圳城市环境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。此外,重启市级迎春花市,延续市民“逛花市·购年花”喜迎春节的年俗。

  近年来全市公园(绿道)全力推进书香型公园建设,打造了丰富多样、风格各异的公园休闲阅读空间,丰富市民文化生活,提升公园服务品质和公园文化品位。截至2022年7月,全市公园书吧、阅读角总数近70处,其中深圳湾公园白鹭坡书吧、洪湖公园“荷美空间”书吧、中心公园“风雨轩”书吧,成为市民热门打卡点。


标签:

【产品推荐】